close

楊柳渡頭行客稀,罟師蕩槳向臨圻[1]。
惟有相思似春色,江南江北送君歸。

 

 

賞析

 

     此詩第一句點出送客是在渡口。它在一片婆娑的楊柳掩映之中,所以說“楊柳渡頭”。句尾的“行客稀”三字則寫渡口的冷落。這其中隱隱透出詩人此時的心情。全句從靜與動兩個側面清晰地描繪出江邊送客時的情景。第二句寫客船已發,送行者即本詩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岸頭目,送友人,心逐江波。情思悠遠。這時,惜別變為對朋友一路行程的關心。這兩句,既是環境的安排,也有氣氛的烘托,為以下的感情抒發作了準備。

 

     七絕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關鍵。這一承轉句的作用在於開拓詩境。格調的高下,筆法的工拙,要看這一句。本詩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,可以說是翻空出奇。朋友的惜別相思之情,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麽共同之處呢?但詩人用這一比喻,卻使人覺得詩格外生色。不僅是因為這個比喻新奇。而且它能化無形為有形,能將主觀情感轉變為客觀事象。於是“相思”成了目可以視,耳可以聞的東西。似乎它的濃淡,深淺,也都可以體察入微。一句話,“春色”即為“相思”的表征。人們對春色的所有美好感覺、印象,乃至古往今來騷人墨客對春色的歌詠,此時也都成了“相思”一語的豐富內涵。

 

     兩個事物,不管它們之間存在多大的差異,只要有某一點相近,即可構成比喻。這一比喻之所以好.首先因為它是合於情理的。仔細一想,人們的友愛,朋友的情誼,不正象那使萬物滋榮,隨著東風細雨染遍山川原野的春色麽?春色不也如同友誼那樣情意綿綿麽?人們生活在友愛之中,心裏會泛起無限春意。朋友間的感情交流。也恰如溫馨和煦的春風。從詩的上下文說,這一比喻是承接第一句的“楊柳”而來。由“楊柳”.可以想象一派蓬勃爛漫的春景。從第二句的“罟師蕩槳”四字.也可以想見那一江濃綠如酒的春水。這是就眼前景物取譬,現成而無生硬之感。

 

     取以作譬的事物“春色”充溢天地之間,無處不在。從行人一方著眼,便是朋友的深情厚愛無時無刻不在他身邊,於是他感到自己的好友始終跟自己一道。滿目春色即是他的顏色,江上氤氳之氣便是他的呼吸。所有這些,無非是說真摯的友情不怕天長水遠,可以超越時空的局限。可若是直接這麽說出來,那就不成其為詩了! 

 

註釋

  [1] 罟(gu古)師:漁夫。詩中借指船工。臨圻(qi奇):當作臨沂。臨沂,東晉僑置縣名,故城在今南京市附近。

  【作者】齊天舉

 

【賞析二】

 


  王維大約在開元二十八、二十九年(740、741)知南選,至襄陽(今屬湖北)。他集子裏現存《漢江臨眺》、《曉行巴峽》等詩,可見他在江漢的行蹤不止襄陽一處。沈子福,不詳。長江從九江以下往東北方向流。江東,指長江下遊以東地區。看詩題和頭兩句的意思,這詩當是作者在長江上遊送沈子福順流而下歸江東之作。
 
  渡頭是送客之地,楊柳是渡頭現成之景。唐人有折柳送行的習俗。這裏寫楊柳,不僅寫現成之景,更是烘托送別氣氛。行客已稀,見境地的淒清,反襯出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。第一句點明送別之地。第二句醒出“歸江東”題意。罟(gǔ古)師,漁人,這裏借指般夫。臨圻,當指友人所去之地。
 
  友人乘船而去,詩人依依不舍,望著大江南北兩岸,春滿人間,春光蕩漾,桃紅柳綠,芳草萋萋。這時,詩人感覺到自己心中的無限依戀惜別之情,就象眼前春色的無邊無際。詩人忽發奇想:讓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這無處不在的春色,從江南江北,一齊撲向你,跟隨著你歸去吧?“惟有相思似春色,江南江北送君歸”,多麽美麗的想象,多麽蘊藉而深厚的感情!將自然界的春色比心靈中的感情,即景寓情,情與景妙合無間,極其自然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,便算是詩家能事。這裏藉難寫之景以抒無形之情,功夫當然又深了一層。寫離情別緒哀而不傷,形象豐滿,基調明快,這是盛唐詩歌的特色。牛希濟的《生查子》有這樣的兩句:“記得綠羅裙,處處憐芳草。”寫的是少婦對遠行人臨別的叮嚀:記住我的綠羅裙吧!你無論到哪裏,那裏的芳草都呈顯著我的裙色,都凝結著我對你的相思,你要憐惜它啊!──這話也講得非常之含蓄,非常之婉轉,非常之好。與王維“惟有相思似春色,江南江北送君歸”詩句比較,手法相同,思路相近,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,風格一渾成一婉約,各具姿態,而又同樣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。(陳貽掀)

 

 

另一人賞析

楊柳渡頭行客稀,罟師蕩槳向臨圻

    『罟師』,漁人,這里借指船夫。『臨圻』,地名。長滿楊柳的渡頭,行人稀少,船夫劃著槳向臨圻駛去。

    詩的開篇直接入題,描寫送別情形。江邊渡頭,楊柳依依。這雖是隨手寫眼中現成之景,景中卻蘊含深情:『柳』與『留』同音,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俗,表示不忍離別,希望遠行的人留下來。但分別終究是不可避免的,此時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經起航。

    剛才還很熱鬧的渡頭,一下變得行客稀少,冷冷清清。惟有詩人自己,仍然立在那里,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。他的腦海里,或許在重溫剛才與友人依依話別的情景,或許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。但這一切,都只能是追憶了。眼前只見友人所乘的船順水而下,離自己越來越遠。

    李白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詩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:『孤帆遠影碧空盡,惟見長江天際流。』李白站在高高的黃鶴樓上,遠眺孤舟,寫的是遠景。而王維捕捉的是船夫蕩槳的細節,寫的是近景。同樣寫送行,李白之瀟灑與王維之細膩,可見一斑。

    船兒漸行漸遠,友人的身影也越來越模糊。只要再過一會兒,他們就將消失在詩人的視線之外。而這一別,又不知何時才能重新相逢。想到這些,詩人的心中難免有些悵惘。

    惟有相思似春色,江南江北送君歸

    望著大江南北兩岸桃紅柳綠,芳草萋萋,春色漫漫,詩人忽發奇想:『我』心中的相思之情,也像這無處不在的春色,一直跟隨著『你』歸去。內心的無限別情,眼前的無邊春色,兩樣似乎不可能有絲毫聯系的事物,就這樣被詩人完全交融到了一起。

    這是多麼美麗的想象,多麼蘊藉而深厚的感情!詩人似乎在對友人說:你在江上走,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圍著你;我的牽挂、友誼也和這春色一樣,時時刻刻包圍著你,陪你一路前行。春滿江南江北,情亦滿江南江北。不必特意寫離愁別苦,別情已經充盈了滿篇。更巧的是,自然之景與深摯之情妙合無間,耐人尋味。

    詩的最後兩句,歷來備受人們稱賞。五代牛希濟的詞《生查子》有這樣兩句:『記得綠羅裙,處處憐芳草。』採用的就是類似的思路和手法。詞中少婦對即將遠行的人切切叮嚀:記住我的綠羅裙吧,你無論到哪里,那里的芳草都呈顯著我的裙色,都凝結著我對你的相思,你要憐惜它們啊!這兩首詩相比,含蓄的表達方式一致,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,風格一渾成一婉約,各具魅力。

    評 解

    這首詩將敘事、寫景、抒情融為一體,感情真摯,語言明快,風格清麗,是王維的代表作之一。尤其最後兩句,想象奇妙,余音裊裊。清人馬位《秋窗隨筆》評曰:『最愛王摩詰「惟有相思似春色,江南江北送君歸」之句,一往情深。』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古人 的頭像
    古人

    古文賞析

    古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